五裂槭
五裂槭是槭树科槭属的一种落叶小乔木,高4-7米。树皮平滑,淡绿色或灰褐色,常被蜡粉。小枝细瘦,无毛或微被短柔毛。翅果常生于下垂的主皇墨塾小坚果凸起,脉纹显著;翅嫩时淡紫色,成熟时黄褐色,镰刀形,张开近水平。花期5月,果期9月。分布于河南南部、陕西南部、甘肃南部、湖北西部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广西和云南。生于海拔1500-2000米的林边或疏林中。它的枝叶可用于背疽、痈疮、气滞腹痛。
中文学名
五裂槭
拉丁学名
Acer oliverianum
别 称
阿氏槭、三裂槭、五角枫
一、形态特征
落叶小乔木,高4-7米。树皮平滑,淡绿色或灰褐色,常被蜡粉。小枝细瘦,无毛或微被短柔毛,当年生嫩枝紫绿色,多年生老枝淡褐绿色。冬芽卵圆形,鳞片近于无毛。叶纸质,长4-8厘米,宽5-9厘米,基部近于心脏形或近于截形,5裂;裂片三角状卵形或长圆卵形,先端锐尖,边缘有紧密的细锯齿;裂片间的凹缺锐尖,深达叶片的1/3或1/2,上面深绿色或略带黄色,无毛,下面淡绿色,除脉腋有丛毛外其余部分无毛;主脉在上面显著,在下面凸起,侧脉在上面微显著,在下面显著;叶柄长2.5-5厘米,细瘦,无毛或靠近顶端部分微有短柔毛。花杂性,雄花与两性花同株,常生成无毛的伞房花序,开花与叶的生长同时;萼片5,紫绿色,卵形或椭圆卵形,先端钝圆,长3-4毫米;花瓣5,淡白色,卵形,先端钝圆,长3-4毫米;雄蕊8,生于雄花者比花瓣稍长、花丝无毛,花药黄色,雌花的雄蕊很短;花盘微裂,位于雄蕊的外侧;子房微有长柔毛,花柱无毛,长2毫米,2裂,柱头反卷。翅果常生于下垂的主皇墨塾小坚果凸起,长6毫米,宽4毫米,脉纹显著;翅嫩时淡紫色,成熟时黄褐色,镰刀形,连同小坚果共长3-3.5厘米,宽1厘米,张开近水平。花期5月,果期9月。
二、生长分布
产河南南部、陕西南部、甘肃南部、湖北西部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广西和云南。
三、生长习性
生于海拔1500-2000米的林边或疏林中。模式标本采自湖北房县。
四、 相关变种
台湾五裂槭
台湾五裂槭与原种的区别在于台湾五裂槭的叶基部近于截形,5裂,裂片三角形,脉纹比较显著,花的子房有疏柔毛,翅果较小,长2.5厘米,张开成钝角。
五、药用价值
来源
五裂槭的枝叶。
功效
清热解毒;理气止痛。
性味
辛;苦;凉。
主治
背疽;痈疮;气滞腹痛。
采收和储藏
夏季采收,切段,晒干。
功效分类
清热解毒药;理气止痛药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