枇杷树
枇杷树(pibashu学名:Eriobotrya japonica)蔷薇科枇杷属的植物,又称卢桔,鸟果树,常绿小乔木。叶革质,长椭圆形,边缘有锯齿,表面皱缩,背面密被绒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花白色,有芳香。花柱5,离生。梨果球形或椭圆形,黄色或桔黄色。花期冬季。性喜温暖湿润,宜于荫处生长。原产中国,以江苏、福建、浙江、四川等地栽培最盛。用种子、嫁接或压条等法繁殖。品种颇多,其中优良品种有浙江塘栖“软条白沙”、“大红袍”,江苏洞庭山“照种白沙”,福建莆田“大钟”等。果生食,可制罐头食品。花为良好蜜源。木材可制木梳、手杖等。
一、形态特征
常绿小乔木,高可达10米;小枝粗壮,黄褐色,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。叶片革质,披针形、倒披针形、倒卵形或椭圆长圆形,长12-30厘米,宽3-9厘米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,上部边缘有疏锯齿,基部全缘,上面光亮,多皱,下面密生灰棕色绒毛,侧脉11-21对;叶柄短或几无柄,长6-10毫米,有灰棕色绒毛;托叶钻形,长1-1.5厘米,先端急尖,有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10-19厘米,具多花;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;花梗长2-8毫米;苞片钻形,长2-5毫米,密生锈色绒毛;花直径12-20毫米;萼筒浅杯状,长4-5毫米,萼片三角卵形,长2-3毫米,先端急尖,萼筒及萼片外面有锈色绒毛;花瓣白色,长圆形或卵形,长5-9毫米,宽4-6毫米,基部具爪,有锈色绒毛;雄蕊20,远短于花瓣,花丝基部扩展;花柱5,离生,柱头头状,无毛,子房顶端有锈色柔毛,5室,每室有2胚珠。果实球形或长圆形,直径2-5厘米,黄色或桔黄色,外有锈色柔毛,不久脱落;种子1-5,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1-1.5厘米,褐色,光亮,种皮纸质。花期10-12月,果期5-6月。
二、生长习性
原产亚热带,要求较高的温度,年平均气温12℃以上即能正常生长,但在苏北地区枇杷树基地进行栽培驯化过的枇杷树年平均气温在-10~30℃,无特殊严寒天气的地区都可以种植。枇杷花期在冬末春初,冬春低温将影响其开花结果。气温-6℃时对开花、-3℃时对幼果即产生冻害;10℃以上花粉开始发芽,20℃左右花粉萌发最合适。但气温或地温达30℃以上时,枝叶和根生长滞缓而不良,果实在采摘前7~15天遇上35℃的高温,很容易产生日灼伤害,甚至失去食用价值。枇杷对土壤要求不严,适应性较广,一般土壤均能生长结果,但以含砂或石砾较多疏松土壤生长较好。
在山东、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多数北方地区,冬季会出现严寒的天气,并不宜种植枇杷树,除非在苏北地区的盐城大丰、宿迁沭阳枇杷基地已经驯化过的枇杷树。经过苏北低温的过度,移栽到北方,有非常好的耐寒性,成活率较高,基本没有死苗现象。
三、地理分布
产甘肃、陕西、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。各地广行栽培,四川、湖北有野生者。日本、印度、越南、缅甸、泰国、印度尼西亚也有栽培。[1]
四、主要价值
药用价值
功效
1、治肺燥咳嗽:每次吃鲜枇杷果肉4枚,每日2次。
2、治肺癌热性咳嗽、咳脓痰与咳血者:枇杷叶15克(鲜品60克),粳米100克,冰糖少许。先将枇杷叶用布包入煎,取浓汁去渣。或将新鲜枇杷叶刷尽叶背面的绒毛,切细后煎汁去渣,入粳米煮粥。粥成后入冰糖少许,佐膳服用。
3、治胃癌哕逆不止、饮食不入:枇杷叶20克,陈皮25克,炙甘草15克,生姜3片,水煎服用,每日2次。
4、治胃癌肺转移呕哕、咳嗽、自汗:新鲜枇杷叶若干张,糯米250克。将糯米清水浸泡一宿,新鲜枇杷叶去净叶上绒毛,洗净后包粽子,蒸熟后即可食用。每日1-2次,连服3-4天。
5、枇杷叶(刷净毛)60克,水煎分两次服,治咳嗽,黄疸,防治流感。
6、枇杷根60克,水煎服,治糖尿病。
7、枇杷根120克,水煎加入红糖适量,温服,每日一次,连续四日,治黄疸。
用法
【用法用量】生食,煎汤。每次10-35克。
【宜忌】脾虚腹泻者不宜服。
临床
【成分与药用】
本品含有糖类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纤维素、果胶、钙、磷、铁、维生素 (B1、C)、苹果酸、柠檬酸、酒石酸等。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。
化学成分
树皮含白桦脂醛(betulinaldehyde),白桦脂醇(betulin),羽扇豆醇(lupe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白桦脂酸(betulinicacid),杨梅树皮素(myricetin),3β-羟基羽扇烷-13β,28内酯(3β-hydroxylupane-13β,28-lactone),消旋二氢异鼠李素(dihydroisorhamhetin),山柰酚葡萄糖甙(kaempferolglucoside)及槲皮素(quercetin)衍生物等。
叶子含环木菠萝烯酮(cycloartenone),正三十一醇(n-hentriacontanol),白桦脂酸及β-谷甾醇等。
果实、心材含白桦脂醇,β-谷甾醇。果实还含酸性多糖。果皮含五桠果素(dillenetin)。
园林价值
园林绿化的一种树种,喜阳,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,最好为肥沃土壤,常用于园林观赏,小区,园林,学校,事业单位,工厂,山坡、庭院、路边、建筑物前。
五、品种分类
可分为红沙枇杷、白沙枇杷二类。前者寿命长、树势强、产量高,但品质不如后者,著名品种有圆种、鸡蛋红等;白沙枇杷生长、产量等都不如红沙枇杷,但品质优良,著名品种有圆种、育种、鸡蛋白等。 种子可酿酒及提炼酒精;木材质坚韧,供制木梳、木捧等用材;叶和果实入药,有清热、润肺、止咳化痰等功效;又蒸制其叶取露,取名“枇杷叶露”,有清热、解暑热、和胃等作用;又为极好的蜜源植物,在蜂蜜中, “枇杷蜜”质优。 叶含皂廿、苦杏仁廿、乌索酸、齐墩果酸、鞣质、维生素Bl、维生素C等。
六、栽培技术
1、施采果肥
枇杷成熟后,树体营养水平相对较低,采果后必须及时施足肥料,要求有机肥和复合肥施用,施肥量应占全年的50%左右。特别是丰产园更要加大施肥量,每亩可施农家厩肥1000—1500公斤,速效复合肥50公斤、饼肥(油枯)100—150公斤。
施肥以树冠滴水为界环状沟施,必须在采果后一周施完,并及时灌水,以利根系吸收营养,早促夏梢的萌发。
2、夏季修剪
夏季修剪必须以通风透光,增强树势为前提条件。修剪疏密生枝交叉枝、重叠枝、病虫枝、枯枝。对结果枝则要短截:对衰弱结果枝要进行更新,对已萌芽的春梢侧枝,保留1—2个枝梢,疏除过多的弱枝:对徒长枝,则视树冠的空间大小酌情间疏,短截或拉枝保留:对伤口过大的主枝要及时用石硫合剂涂抹伤口、以防伤口被病菌侵染影响树势的生长。
3、病虫害防治
夏梢抽发形成结果母枝期间,常见主要病虫害有红蜘蛛、黄蜘蛛、举尾虫、黄毛虫、天牛、枇杷灰蝶、梨小食心虫和枝干腐烂病、叶班病等的危害。
叶班病类要加强肥水管理、完善排灌设施,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。夏季高温多雨时,叶面喷施30%爱苗3000倍液+2%加收米300倍液防治叶斑病、炭疽病等,用2.5%功夫或攻击2000-3000倍液防治虫害。用1:2冠菌铜和绿风95调成糊状,每隔4—5天涂抹树干1次,连抹3次,防治枝干腐烂病。4—5月和8—11月是红蜘蛛、黄蜘蛛发生的高峰期,用1.8%易斩乳油或40%库龙1500倍液防治。
举尾虫每年发生2次,幼虫具有具有群居性,可以人工捕杀,用2.5%功夫或攻击2000-3000倍液防治黄毛虫。6月中旬—8月,天牛在分技的基部表面产卵,产卵后分枝表面是“川”字,人工挑刺刚产下卵粒,若幼虫已蛀入枝干时,用注射器往也里灌注80%敌敌畏乳油50—100倍液,并用粘土封堵洞口。在幼果套袋前,喷施2.5%功夫或攻击2000-3000倍液、或用红糖1份,醋2份,水10—20份,加少量白酒和90%敌百虫晶体制成糖醋液诱杀,防治灰蝶和梨小食心虫。蛾类可利用成虫的趋光性,在园区安装频振或杀虫灯诱杀成虫。
七、植物文化
苏东坡“客来茶罢空无有,卢橘杨梅尚带酸”。有人问他:卢橘是什么果子?他说“枇杷是也”。后来有些书里也跟着说“枇杷,一名卢橘。”这多半是苏学士“想当然耳”。因为,在司马相如的《上林赋》里说“卢橘夏熟,黄甘橙楱,枇杷橪柿,亭奈厚朴”。几样东西是并列陈述的。可见卢橘是卢橘,枇杷是枇杷,中间是不能划等号的。李时珍说:“注《文选》者,以枇杷为卢橘,误矣。”是很对的。
杨万里写枇杷诗道:“大叶耸长耳,一梢堪满盘。荔枝多与核,金橘却无酸。雨叶低枝重,浆流沁齿寒。长卿今在否,莫遣作园官。”前面六句,对枇杷的形状还算描述准确,但没有诗味。虽然孔夫子说过,读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,但诗歌毕竟不是植物教科书。郭沫若写《百花齐放》,就是一个失败的著例。杨万里的这首枇杷诗倒像开了郭氏这类诗的先河。至于最后两句,更不知他说些什么。司马相如虽然在《上林赋》中写到了枇杷,但他并没有表现出馋涎欲滴的模样,也没有如孙猴子有偷蟠桃的记录,做不做园官有什么打紧?
还有一首有关枇杷的打油诗,道是有人送枇杷与人,附函说:送上琵琶两筐云云。收礼的人于是作诗道:“枇杷不是这琵琶,只为当年识字差。若使琵琶能结果,满城箫管尽开花。”诗虽俏皮,但一面吃着人家送来的枇杷,一面作诗嘲讽,也让人觉得不是滋味。中国字那么多,要不写错几个字,也难。如果写错两个字就要作首诗,这样的诗是可以无穷无尽的。上世纪三十年代初,刘半农是北大招考的阅卷官,因为考生写了几个错别字,便大发诗兴,做了好几首阅卷杂诗,把考生大大地讥讽了一顿。其中一首因学生把“留学”写成了“流学”,刘先生便道:“先生犯了弥天罪,罚往西洋把学流。应是九流加一等,面筋熬尽一锅油。”鲁迅很不以为然,写下了《“感旧”以后(下)》这篇文章,认为可笑的不是那些刚刚毕业的中学生,而是以此作为笑柄滥加讥讽的大教授。送枇杷的大概不是中学生,识字不多或许因为没钱读书,或许另有其他的原因。倒是那些自以为官高权重,本事比天大,到处题辞而又到处出丑、别字连篇的人,脸皮比城墙还厚,不妨刺他几句,但这样的人倒是很少有人去讥讽的。